智慧社區
高密度緊湊型城市不一定能促進良性社區互動。香港在「雙老化」(即人口及建築物同時高速老化) 的大趨勢下,以年齡羣組劃分作為規劃和設計公共服務設施的依據,已經變得不合時宜。香港作為一個垂直城市,能否在同一幢高層大樓內提供多元的用途空間,構建垂直的跨代社區,促進跨代互動,共住共生?第七季的「十萬分一」社創研討會和共創工作坊旨在探索在香港垂直城市型態下,如何構建垂直跨代社區新模式。通過促進跨代互動共生,不但能使長者和年青人互相得益,還可使香港緊絀的空間資源得以善用。
觀看以下影片,了解更多第七季:垂直城市中的跨代社區共創工作坊的理念。
由社區組織職員、年青人和長者組成的共創團隊,透過設計思維將就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又一村會所和香港仔坊會社會服務中心兩個選址,探討如何建立跨代生活圈,以及不同年齡層的住客共住的互動模式。 共創團隊提出了各種軟件和硬件設計概念,以促進跨代互動和加強社區凝聚力。設計概念的詳細介紹可於下方下載。
共創團隊於研討會中分享其設計意念,為機構的未來發展方向作出貢獻。跨界別的專家亦於討論環節作出回應和分享了他們對社區跨代共融的看法。
專家討論環節的嘉賓包括:
林正財醫生,SBS,JP | 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
林嘉泰先生,JP | 社會福利署副署長(服務)
溫艾狄女士 | 香港仔坊會社會服務總幹事
白雪博士 |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活齡學院總監
楊建霞女士 |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總幹事
主持人:凌嘉勤先生,SBS | 理大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總監
Credit: Google Street View
麗閣邨是一個位於深水埗、於1981年建成的公共屋邨,八座樓宇共有6500名居民。行動項目的選址是邨内一所興建中的安老院的天台空間,與麗萱樓、麗薇樓和麗蘿樓的平台層相連。擬議的設計方案設想跨越垂直空間的障礙,把屋邨和安老院的居民匯聚並連結,並構建一個跨代共融的療癒花園。通過融入動態和以人為本的環境設計,花園設計考慮到不同年齡、文化和能力的使用者,促進了跨代交流、社區凝聚力及居民的健康和福祉。
跨代共融的療癒公園劃分為五個不同主題與功能的分區,包括休息區、健行徑、多功能草坪、苗圃花園、運動區及健身徑。分區以一條環形路徑連接,並設有三個故事角與懷舊物件,鼓勵朋友和家人之間分享故事。